药剂百科
厌氧生物处理工艺
来源: 时间:2023-10-12

废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,已开发出了很多种类的厌氧反应器,常见厌氧反应器包括厌氧接触工艺、厌氧滤池工艺、厌氧流化床工艺、厌氧折流式反应器、上流式厌氧滤泥床反应器、膨胀颗粒污泥床反应器、内循环厌氧反应器、两相厌氧消化工艺,以及厌氧生物转盘等。

废水脱氮除磷技术

随着工农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近年来水体营养化问题日趋严重。据全国26个主要湖泊水库富营养的调查表明:贫营养的1个,中营养的9个,富营养的16个,在16个富营养化湖泊中有6个的总氮、总磷的负荷量极高,已进入异常营养型阶段。同时,我国沿海赤湖发生的次数和面积也逐年增加,每年都给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带来相当大的损失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,世界各国都认识到控制水中的氮磷是限制藻类生长,遏制水体营养化的重要因素,开展了脱氮除磷机理及工艺的研究。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,也进行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,其中有的已进入规模应用,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。随着我国1998年1月1日实施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对氮磷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废水脱氮除磷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将更加广阔。

  生物脱氮

(1)生物脱氮的基本原理

生物脱氮法从反应类型分类,可分为氨的硝化作用和硝酸(或亚硝酸)的反硝化作用两种。硝化作用以氨为电子供体,以分子氧为电子受体,使氮从负三价( NH +)转变为正三价(NO2)和(NO3)。但硝化作用下只是改变了氮在水中的化合态,并没有降低水中氮的含量,这对于防止水体富养化,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。反硝化作用则是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,以其他有机物(碳源)为电子供体,使硝酸盐中的氮逐渐从正五价降到零价,形成气态氮(N2和N2O)从废水中释放出来。

(2)生物硝化作用

硝化反应包括两个步骤,第一步由亚硝酸细菌将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(NO7),第二步由硝酸细菌进一步将亚硝酸盐氧化成硝酸盐(NO7)。这两类细菌统称为硝化细菌,它们利用无机碳化物 CO 、HCO3和CO2作为碳源,从NH2、 NH 或 NO ?的氧化反应中获取能量。

(3)生物反硝化作用

反硝化作用是指在无氧或低氧条件下,硝酸态氮、亚硝酸态氮被微生物还原转化为分子态氮(N2)的过程。参与这一作用的微生物是反硝化细菌,这是一类异养分型的兼性厌氧细菌,如变形杆菌( Protens )、假单胞菌( Pseudomonas )、小球菌( Micrococcus )、芽孢杆菌( Bacillus )、无色杆菌( Achromobacter )、嗜气杆菌( Aerobacter )、产碱杆菌( Alcali - genes )。它们在缺氧的条件下,利用有机碳源为电子供体,NO3- N 作为电子受体,在降解有机物的同时进行反硝化作用,其反应过程可表式为:

NO2+3H(电子供体)→1/2N2+H2O+ OH -

GO3+4H(电子供体)→1/2N2+H2O+ OH -

目前公认的从 NO 。还原为N2的过程为:

 NO →NO2→ NO →N2O→N2

进行生物脱氮作用,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: a .存在 NO 或NO2; b .不含溶解氧; c .存在兼性细菌菌群; d .适宜和适量的电子供体。

(4)短程硝化﹣反硝化生物脱氮

早在1975年 Voet 就发现在硝化过程中HNO2积累的现象并首次提出了短程硝化﹣反硝化生物脱氮( Shortcut nitrification - denitrification ,也可称为力完全或称简捷硝化﹣反应硝化生物脱氮),随后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试验研究。这种方法就是将硝化过程控制在HNO2阶段而终止,随后进行反硝化。

短程生物脱氮具有以下特点:对于活性污泥法,可节省氧供应量约25%,降低能耗;节省反硝化所需碳源40%,在 C / N 比一定的情况下提出 TN 去除率;减少污泥生成量可达50%;减少投碱量;缩短反应时间,相应反应器容积减少。因此这一方法受到了人们的关注。

(5)厌氧氨氧化(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)

在氮素污染物的控制中,目前国内外主要采用生物脱氮技术,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如何改进传统的硝化﹣反硝化工艺。从微生物学的角度看,硝化和反硝化是两个相互对立的生化反应,前者借助硝化细菌的作用,将氨氧化为硝酸,需要氧的有效供给;而后者则是一个厌氧反应,只有在无氧条件下,反硝化细菌才能把硝酸还原为氮气。此外,在环境中存在有机时,自养型硝化细菌对氧和营养物质的竞争能力劣于异养型微生物,其生长速度很容易被养型生物超过,并因此而难以在硝化中发挥应有的作用:但要使反硝化反应顺利进行,则心须为反硝化细菌提供合适的电子供体(通常为有机物如甲醇等)。1990年,荷兰 Delft 技大学 Kluyver 生物技术实验室开发出 ANAMMOX 工艺( Anaerobic Ammonia Oxidation )即在厌氧条件下,以 NO 。为电子受体,将氨转化为N2。最近研究表明,NO2是一个关键的电子受体。由于该菌是自养菌,因此不需要添加有机物来维持反硝化。实验研究发现:氧反应器中 NH ,浓度的降低与 NO 。的去除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。

这一重大的新发现为改进传统的生物脱氮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。若能开发利用厌氧氨氧百分比进行生物脱氮,不仅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硝化反应的充氧能耗,免去反硝化反应的外源电子供体,而且还可改善硝化反应产酸,反硝化反应产碱而均需中和的状况。其中后两项对控制化学试剂消耗,防止可能出现的二次污染具有重要作用。

2  生物除磷

生物除磷主要由一类统称为聚磷细菌的微生物完成。该类微生物均属异养型细菌,现已报道的种类包括:不动杆菌属、假单胞菌属、气单胞菌属、棒杆菌属、肠杆菌属、着色菌属、脱氮微球菌属等。上述细菌也存在于传统的活性污泥系统中,而传统活性污泥法之所以不能有效除磷,可能是其生长条件无法诱导这些微生物过度吸磷的缘故。

在厌氧条件下,聚磷菌把细菌中的聚磷水解为下磷酸盐( PO )释放胞外,并从中获取能量,利用污水中易降解的 COD 如挥发性脂肪酸( VFA ),合成贮藏物聚3﹣羟丁酸( PHB )等贮于胞内。

聚磷菌厌氧释磷的程度与基质类型关系很大,当基质为甲酸、乙酸、丙酸等挥发性脂肪酸时,释磷迅速而彻底,基质为非挥发性脂肪酸时,释磷则十分缓慢,且总释磷量也很小。有观点认为,聚磷菌一般可直接利用的是第一类基质﹣﹣挥发性脂肪酸,其他基质则需转化为第一类基质后才能被利用。

从以往的研究大体可给出这样一个生化模型;废水中的有机物进入厌氧区后,在发酵性产酸菌的作用下转化成乙酸。聚磷菌在厌氧的不利条件下(压抑条件),可将贮积在菌体内的聚磷分解。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能量可供聚磷菌在厌氧压抑环境下存活之用;另一部分能量可供聚磷菌主动吸收乙酸、 H +和 e -。使之以 PHB 形式贮藏在菌体内,并使发酵产酸过程得以继续进行。聚磷分解后的无机磷盐释放至聚磷菌体外,此即观察到的聚磷细菌厌氧放磷现象。进入好氧区后,聚磷菌即可将积贮的 PHB 好氧分解,释放出的大量能量可供聚磷菌的生长、繁殖。当环境中的有溶磷存在时,一部分能量可供聚磷菌主动吸收磷酸盐,并以聚磷的形式贮积在体内,此即为聚磷菌的好氧磷现象。

由于水体富营养化是一个严重的长期问题,而我国对生物脱氮除磷的研究仅始于20世纪70~80年代,目前进行了脱氮除磷处理的污水处理厂并不多。因此,为了控制水污染,保护水环境,保障人体健康,维护生态平衡,开发经济有效,能同时脱氮除磷的适合我国国情的工艺尤为重要。由于生物法运行费用较低,效果稳定,综合处理能力强,因此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在我国将有很大的应用前景。

相关资讯